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复杂程度和制造难度均属世界顶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从传统的造桥业务向新型的盾构业务转型,上海建工基础集团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了两代盾构技术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拿下来一个个国家重点工程,打造了师徒两代全国劳模的佳话,创下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
从上海地铁1号线开始,上海建工基础集团在隧道盾构区间施工领域,先后培养了两代盾构人,他们掌握关键技术,领衔重大工程,用奋斗拼出了发展新机遇。
盾构初体验:从感到震撼到充满自信
如果说塔吊是太阳底下的工地王者,盾构机则是地下世界的“巨无霸”。基础集团的首席盾构专家龚金弟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站在盾构机前的感觉:“那是一个6米的盾构机,从尺寸上来讲,和现在普遍应用的10米以上大盾构无法比,但我当时还很年轻,从车间里走到工地上,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深深地震撼了。”
那一年是1996年,龚金弟29岁。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刚刚起步。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跨江交通和地铁交通,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建设工程,但凡涉及地下,都会有盾构机参与。基础集团曾是造桥的“铁军”,上海黄浦江上的多座大桥,都出自于基础集团职工之手。但在新的挑战面前,开始从“上天”到“入地”,培养自己的第一代盾构人才。
受益于此,在车间里磨炼了9年技术的龚金弟第一次来到项目上,此后29年他见证了基础集团盾构业务板块的不断壮大,也感受到了盾构机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不仅为城市掘出了一条条新路,更为他们这一代的年轻技术工人“打通”了一条成长之路。
陆凯忠比龚金弟年轻5岁,但他比龚金弟更早地接触到了盾构机。1991年,陆凯忠学校毕业进入基础集团,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报到第一天,扑面而来的是企业大门上的八个大字:艰苦创业,四海为家。
在基地,陆凯忠见到了建设上海地铁1号线所使用的第一台盾构—法国进口的“希望号”盾构机。这个出生在崇明农家的孩子在听到这么一个铁疙瘩竟然是用天文数字买来的,不禁咋舌,自然而然地也就对盾构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刚开始工作的5年时间里,陆凯忠没有回过崇明,留在基地里,他拼命学本领,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想知道,这个铁疙瘩为什么这么贵?后来弄明白了盾构机贵在哪里,就开始认真思考该如何节约成本。在一次施工中遭遇盾构机故障,如果更换原厂零件,价格贵、周期长。
陆凯忠拆解了故障所在的传感器模块,跑到北京东路五金机电“一条街”,花了8元多买来部件,换上后,传感器就开始正常工作了。陆凯忠靠自己的创新拼劲,不仅为企业省下了一大笔维修经费,更重要的是,信心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了。
作为基础集团的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龚金弟、陆凯忠等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刚开始接触盾构,也比较茫然,完全是因为这个奔腾的时代推着他们向前走。然而,当他们真正在这条赛道上跑起来,当他们感受到时代赋予技术工人的责任和担当,慢慢地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盾构在成长:从匠心细致到创造纪录
2004年,有着140多年历史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候船大楼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塌。6年后的2010年,在曾经的候船大楼地下,黄浦江上的第八条过江隧道—人民路隧道通车。
杨成龙是2004年大学毕业后到基础集团工作的。作为项目总工,他参与了人民路隧道建设,并在2010年见证了隧道通车。
时间线上的重叠大概是一个巧合。但杨成龙作为基础集团的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来得正是时候。进入21世纪,基础集团通过自主研发隧道盾构区间施工关键技术,逐渐具备“盾构重器”的设备加工及施工生产相配套的综合实力,承建了轨道交通、越江隧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虽然时值壮年,但在人才梯队建设中,仍需要大量新鲜血液的补充。当时有一些新人已经脱颖而出,杨成龙就是其中之一。
龚金弟一直很看好杨成龙。他们曾经在地铁9号线的项目中合作过,当龚金弟来到人民路隧道北线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就特别“点将”杨成龙。杨成龙很兴奋,既因为是第一次做项目总工,更因为这一次用的是11米泥水平衡盾构机,“这是基础集团乃至上海建工第一次用11米大盾构,作为一个年轻人,能接触到最顶尖的技术,感到十分光荣。”
光荣之外,是攻坚克难。人民路隧道北线项目有两个难点:第一,盾构机上方覆土层最浅处小于6米,如此浅的覆土在上海地区大直径隧道施工中是首次碰到;第二,地下情况复杂,部分路段同时存在煤气线、天然气线、电话线、通信线、水管线、电缆线等十多种管道。
龚金弟模拟多种情景并制定穿越方案,做好应急维保、紧急人员疏散等详细预案,还对噪音大户——泥水处理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在泥水设备周围建造高15米、长65米、宽25米的全封闭隔音厂房,将施工噪音控制在正常生活背景噪音以下。
龚金弟这一代人的细致,让杨成龙十分钦佩。“在施工组织中,龚经理经常会问我们许多问题,如果我们回答迟疑或者答不出,他就会觉得这里存在隐患,要立刻解决。他还经常说一句话:每一厘米的掘进,都关乎城市安全。”
后来,杨成龙也成为了项目经理,把从龚金弟这里学到的“细致”,也一起带到了项目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机场联络线7标工程建设,和人民路隧道时期的10米盾构机相比,这一次用的是14米超大直径盾构机。
当时,龚金弟在北横通道担任项目经理,但他经常到机场联络线工地,和杨成龙一起研究施工组织方案。龚金弟说:“小杨这几年成长特别快,他的很多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我要向他学习。”
在穿越运营中的地铁18号线时,盾构机遭遇不明障碍物,杨成龙连续57天驻守工地,组织潜水员带压清障(5个大气压工况,创上海首次),最终确保9公里隧道的顺利贯通。杨成龙还精准指挥团队穿越杨高南路跨线桥及地铁8号线,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创下月进尺596米的国内最快施工纪录。
盾构在发光:从重大工程到全国劳模
在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中,李昌涛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2025年因为在重大工程中的突出贡献,李昌涛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李昌涛也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基础集团工作的。一开始是在地铁13号线项目,后来被派到福州,参与福州地铁1号线项目。在隧道开掘过程中,盾构机管片的固定压力不够,出现了故障。李昌涛分析是溢流阀出现了问题。由于盾构机是德国制造的,关键技术是保密的,最开始的方案是以高昂的价格聘请德国专家来维修。李昌涛找到项目经理说:他可以试一试。项目经理知道李昌涛性子沉稳,一言既出,肯定是有把握的,就同意了。
李昌涛将零件小心地按照拆卸顺序罗列开来,一个一个与图纸对比、分析,终于发现是一根弹簧出了问题。他立刻打电话给厂家,询问是否能单独更换弹簧,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一个电话为企业节省了十几万元的成本。
曾经像李昌涛一样攻克盾构机技术难关的陆凯忠,当时也在福州1号线项目上,他问李昌涛:为什么这么自信。李昌涛说,德国厂家的技术垄断让他不服气,凭什么我们不能主动去弄明白问题、解决问题,凭什么要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里?李昌涛的一番话,让陆凯忠频频点头,他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当时,陆凯忠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了,在基础集团的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中,和龚金弟同为领跑者。他们各自带领一支成熟的团队,龚金弟是机械队的第一任队长(机械队就是后来的盾构设备事业部),而陆凯忠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第一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能够成为陆凯忠的徒弟,并加入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都是李昌涛的梦想。
2019年,基础集团承接了硬X射线自由电子极光装置项目,李昌涛在现场负责盾构机的安装、调试、拆机等工作。该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我国光子科学发展的基石。
该项目需要建设深埋地下29米的隧道,需要严格保证掘进过程中的推进精度。想象画一条直线,徒手在纸上画,几乎是做不到的。但在这个项目里,施工人员要用千万吨重量级的盾构机,在轨道隧道交错的上海的地下画一条直线,对于技术保证和施工难度的要求可想而知。为了满足超高精度重大科学设施装备安全的要求,李昌涛和现场施工人员并肩作战,确保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严格遵循隧道的隆沉及轴线施工的参数,控制盾构机管片的沉降变形,确保各项掘进参数都处于最佳状态。
经历过重大工程的检验,李昌涛在202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他和陆凯忠师徒俩都是全国劳模,这在基础集团还是头一遭。上海国资的官方微信号以《匠心智刃,盾构经纬人生》为标题,讲述李昌涛的奋斗故事。其实,这也是李昌涛这一批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成长的故事。
盾构向未来:从人才接力到“掘”胜未来
以杨成龙、李昌涛为代表的盾构第二代技术人员,他们的特点也很鲜明:大学文凭、专业对口,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成长过程,恰好重叠了以龚金弟、陆凯忠为代表的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的最好年华,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在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工程中,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身影。
目前,基础集团在隧道工程领域,已参建全国运营及在建盾构区间近200公里,并掌握了国内超大直径隧道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成为了隧道工程领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复杂敏感环境条件下隧道穿越砂层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软土中心城区深埋地下道路施工关键技术”“中心城区复杂环境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软弱地层环境下城市非交通运营大直径隧道沉降渗漏控制关键技术”“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工艺在市域铁路领域的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在竞争激烈的盾构施工市场抢占了技术制高点。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现在,李昌涛、杨成龙等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也开始带徒弟了,李昌涛的20余名徒弟,其中18人已成为一线骨干,12人成功晋升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杨成龙在独当一面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培训、实战演练和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施工队伍。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先后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特色项目”等多项荣誉,还培养出3个项目经理、3个项目总工。他们,也许就是基础集团盾构第三代技术人员。
用龚金弟的话说:“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托举,让年轻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攀得更高,去开创我们未曾想象的‘智造’新局。”
第一代匠心托举,第二代中流砥柱,第三代蓄势成长,融合在一起,就是基础集团盾构板块“掘”胜未来的关键所在。(上海建工基础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