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探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7月2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交大徐汇校区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曾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魏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存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教授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阮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丽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可持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车生泉,以及十余位深耕城市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周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立了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提出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任务及工作理念的“五大转变”都是当下与未来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他回顾了研究院在过去十年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研究院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国际视野”的五点新要求。
随后,参会的市各委办局同志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实践发表了深刻见解。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曾群强调,当前上海重点推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通过资源下沉与机制整合,破解基层治理“三跨”难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魂”,既是机制又是方法,能有效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要求,上海正在加强运用12345热线数据分析研判网格治理热点难点问题,有的街镇试点利用AI大数据模型优化工单处置流程。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指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十年间为上海城市建设与治理贡献了大量决策咨询成果,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贡献了交大智慧和力量。他同时系统阐释了“1+6”任务框架,主张在全国层面优化城市群功能协同并重点突出长三角一体化,期望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精细治理能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认为,本次研讨会是紧跟时代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的实际体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一个目标”指引方向、“一个论断”引人瞩目、“五个转变”格外鲜明、“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十分明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就应急管理工作来说,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在城市建设上,要注重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强化空间结构及工程、产业等功能韧性;在城市管理上,要注重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治理,以绣花的精神提高精细化水平,有效防控安全风险隐患;在事故灾害上,要注重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御,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切实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魏陆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十五五”期间将持续强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平台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优化“中心辐射、两翼起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目前上海市“十五五”规划正在编制当中,欢迎专家学者们聚焦城市发展中的迫切难点问题,持续提供优质建议,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存福指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2015年相比,覆盖范围更完整,从侧重“城”的规划建设管理,拓展到“城”与“市”全领域,涵盖创新、宜居、安全等六大方面,首次将内涵式发展作为主线,强调城市高质量发展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会议突出“治理”导向,与“管理”形成递进关系——治理如相对论涵盖经典力学一样涵盖了管理,管理则是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正在研究贯彻落实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上海市住建委长期与研究院互动合作,期待借助智库力量,为相关文件起草和实践推进提供支持,同时衔接“十五五”规划相关工作。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指出,本次会议将城市文明与文化提升到核心位置,强调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融入城市血脉,实现与创新、韧性等建设的无缝衔接。会议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高度。他呼吁专家学者着力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系统总结上海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创新实践经验,将发展实践上升为中国城市理论;二是打通城市相关学科,文理交叉融合探索构建中国城市自主知识体系。
随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领域的学者也从不同学科视角分享了各自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指出,此次会议高瞻远瞩,为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韧性安全城市的战略部署部分至关重要。吴教授分析了当前城市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传统风险影响趋于极端化,同时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等带来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风险结构呈现跨类型耦合、跨时间演变、跨空间扩散的新特点。针对我国城市安全治理存在的短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城市韧性基础评估;二是强化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他强调,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保障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需各方协同贡献智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教授李新碗指出,城市学是未来按城市功能需求开展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亟需打破学科壁垒。为此,他呼吁发挥交大智库集群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研究会深化七个主题研究,例如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协作,推动城市学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结合。这一布局旨在为“十五五”期间城市综合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特色城市学学科构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阮昕指出,衡复风貌区所代表的“上海模式”具有独特韧性价值——其融合农耕时代生态基底与租界时期街区肌理,形成高层公寓、洋房、工人新村混杂的宜居形态,历史峰值人口密度达16万人/平方公里却未出现过度拥挤,反观五大新城人口密度不足2万,凸显其规划借鉴意义。他针对当前房地产下行压力,提出发展“新质房地产”的创新路径:一是盘活空置资源,将城市中心区1.77万平方米存量建筑转化为租赁住房,定向吸引医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通过“商改住”“工改住”激活低效空间,兼顾经济可持续性与人才吸引力;二是推动绿色产业化升级,借力内装与家装市场,结合国补政策推广装配式技术、低碳材料,将旧房改造转化为绿色产业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强调,中国城市发展需遵循客观规律。土地方面,城市面积扩张趋稳,但需优化建设用地配置,向人口流入的优势地区倾斜,并盘活城市内部闲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人口方面,经济增长、制度改革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将持续支撑城市化进程,大城市人口集聚趋势不变。他指出,大城市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需集聚创新要素赋能制造业升级;同时作为服务消费中心,需顺应服务业占比提升规律,在都市圈内形成优势互补格局。针对新技术,陆铭认为线上技术、AI与城市密度互补,强化了大城市发展服务业的优势。他总结,唯有科学认识规律并破除障碍,方能实现城市高效、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可持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车生泉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研究实践,分享了上海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他指出,上海作为水绿林复合的湿地城市,区域差异显著,其正围绕新城绿环、环城绿带等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融合研究,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生物多样性、高温热浪等方面制定建设指标与评估方案。针对当前高温问题,他带领研究团队调研发现上海部分社区在缓解高温热浪、保障居民健康韧性上存在不足,建议通过优化树种、规划遮荫空间等制定公共空间可持续降温方案。此外,他提出生态、美丽城市建设需先达成社会共识,建议在社会-生态融合领域开展协同研究及对策制定。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吴建南主持。
研讨会第二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金金,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金成,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吕守军围绕“智慧治理与技术创新”相关主题进行发言。主张通过AI大模型优化交通调度与应急响应,构建数字孪生决策体系;针对地铁效率瓶颈提出复线改造与智能安检方案,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迭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谷晓坤,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卢文正聚焦“城市更新与空间效能提升”,提出统筹增量开发与存量改造的"三量平衡"机制,创新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模式;倡导以科创街区链接更新行动与产业升级,激活中心城区创新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行政系副系主任易承志,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俞俊利、宋晓倩围绕“城市韧性安全与绿色转型”提出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建议建立涵盖生态支付意愿、基础设施韧性的多维评估指标;推动资源型城市生态产业化转型,强化国企在能源保供、智能运维中的压舱石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李智超,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熊竞,副研究员王奎明发言聚焦“治理创新与人民本位”,指出"四期叠加"阶段需破解治理标准与基层能力错配矛盾;倡导以复杂系统思维整合条块资源,通过数据联通与特色文明培育推动"人民城市"实践转化。
本次研讨会立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通过政府实践与学界智慧的相互碰撞、深度融合,不仅深化了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更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凝聚了共识。
会议认为,中国城市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需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激发创新动能,通过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为探索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维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路径提供坚实支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供图)